初夏的北京,一间宽敞明亮的击剑馆内,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此起彼伏的金属碰撞声、脚步摩擦地板的“吱吱”声、以及孩子们清脆的呐喊声,交织成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乐,不同于以往那种弥漫着紧张与肃杀的氛围,此刻的剑道上,虽然小剑客们依旧全副武装,眼神专注,但他们的眉宇间少了欧陆娱乐几分你死我活的凝重,多了几分久别重逢的欣喜和纯粹运动的快乐,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她的目光掠过每一个挥剑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她而言,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比任何一块金光闪闪的奖牌都更令人动容。
“我们一直在倡导一个理念:让击剑回归教育,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不仅仅是喊一句口号,而是后疫情时代,我们整个协会工作的核心转向。”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她的观点,她认为,经历了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和社交隔离,孩子们的身心都渴望真正的释放与连接,击剑馆,不应该只是一个培养冠军的“流水线”,更应成为一个让孩子们舒展身体、释放压力、学习礼仪、结交朋友的“快乐星球”。
从“竞技独木桥”到“成长立交桥”
曾几何时,青少年击剑训练被蒙上了一层过于浓厚的功利色彩,王钰坦言,过去,无论是家长还是部分教练,都容易陷入“唯成绩论”的误区。“孩子练了一年,如果没拿到名次,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时间白费了;教练的压力也很大,仿佛不出成绩就证明不了自己的价值,这种氛围下,孩子被过早地推上了‘竞技独木桥’,乐趣在重复、枯燥的高强度训练中慢慢消磨,击剑原本蕴含的教育功能——如挫折教育、专注力培养、尊重对手等,反而被忽视了。”
这种单一的导向,在特殊时期后被进一步放大,王钰观察到,一些孩子重回剑道时,眼神里带着畏惧和疏离。“他们可能害怕因为技术生疏而被批评,担心无法达到之前的‘水平’,这让我们深感忧虑,如果一项运动不能带给参与者快乐和自信,反而成为负担,那它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吸引力。”

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积极推动青少年击剑理念的变革,努力搭建一座“成长立交桥”。“我们鼓励多元化发展,有的孩子天赋异禀,愿意在竞技道路上追求卓越,我们提供最专业的平台和支持;但更多的孩子,是把击剑作为一项爱好来培养,对他们而言,击剑是锻炼身体、塑造性格、丰富课余生活的方式,这两种路径,没有高低之分,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王钰介绍,协会正在引导俱乐部和教练员调整教学方式,降低初级和中级阶段的竞技门槛,增加趣味性、游戏化的课程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击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快乐剑道”的实践:仪式感、游戏化与心理疏导
理念的转变需要具体的实践来支撑,王钰和她的同事们推动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将“快乐击剑”落到实处。
是重塑击剑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协会鼓励教练在训练中,不仅教授技战术,更要讲解击剑的起源、发展、礼仪规范。“为什么比赛前要向对手、裁判、观众致敬?这不仅是形式,更是对对手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让孩子们理解这些,能帮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这项运动的价值,而不仅仅把它看作一种得分工具。”王钰认为,这种文化熏陶,能提升孩子的内在修养,让快乐更有深度。
大力推广“游戏化”教学,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往往是劝退的主因,协会引入了大量击剑主题的游戏和情景模拟练习。“我们不是一上来就要求动作多么标准,而是通过‘闯关’、‘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趣中自然掌握步伐、距离感、出手时机等核心要素,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笑得前仰后合,同时技术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重返适应”,王钰强调,协会要求教练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要敏锐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长时间离开后,孩子需要时间重新适应,技术退步是正常的,教练和家长都要有耐心,要多用鼓励代替指责,帮助孩子重建自信,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常胜将军’,而是培养能坦然面对胜负、拥有强大内心的年轻人。”协会还定期组织团建活动、邀请体育心理专家举办讲座,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支持。
协会的角色: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传递声音
作为连接政府、俱乐部、教练、运动员和家长的枢纽,北京市击剑协会在推动这场“快乐革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王钰介绍,协会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单纯组织高水平赛事,向全面服务青少年击剑发展倾斜。

积极搭建更丰富、更包容的赛事活动平台,除了传统的竞技性锦标赛,协会大力推广俱乐部联赛、校级对抗赛、趣味挑战赛等。“这些赛事弱化了排名,强调参与和体验,甚至有些活动允许家长和孩子一同上场,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家长更直观地感受到击剑的魅力,我们就是要告诉孩子们,站上剑道,勇敢挑战自己,你就是胜利者。”
着力优化教练员队伍和培训体系,协会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不仅提升其专业技能,更着重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要让每一位教练都明白,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孩子运动生涯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一个懂得鼓励、善于发现的教练,能点亮孩子的整个击剑人生。”
协会也积极向社会发声,纠正“击剑高大上、难以接近”的刻板印象。“我们通过开放日、体验课、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击剑是一项非常有益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运动,它锻炼反应能力、策略思维和身体素质,其内在的礼仪要求更是对品德的一种塑造,我们希望击剑能走进更多普通家庭,成为孩子们童年快乐的组成部分。”王钰说。
快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采访尾声,剑馆里的训练也接近尾声,孩子们脱下护面,小脸红扑扑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但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彩,他们围着教练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刚才的“战绩”,或是在同伴间追逐嬉戏,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王钰动情地说:“看到孩子们这样的状态,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也许他们中未来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专业运动员,但如果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击剑是伴随着汗水与欢笑的快乐时光,是通过努力战胜挫折后的自豪瞬间,是结识一生好友的温暖场所,我们所推广的‘快乐击剑’就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她坚信,只有当孩子们真正享受击剑运动本身,从中获得持续的快乐和成长,这项运动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一时的奖牌固然光彩,但只有扎根于广泛参与和深度热爱的土壤,中国击剑的未来才能枝繁叶茂,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剑道上每一张纯真的笑脸,让‘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成为每一个小剑客最珍贵的财富。”
击剑的剑道,亦是成长的轨道,孩子们学习的不仅是如何进攻与防守,更是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尊重规则、如何享受过程,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和她的同行者们,正致力于让这条轨道充满阳光与欢笑,指引孩子们奔向更为广阔、健康的未来,那清脆的剑击声,此刻听来,不再仅仅是竞争的号角,更是生命拔节生长的动人乐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