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顿——当姚明入选名人堂时,聚光灯都打在他的身高、他的得分、他的盖帽,以及他作为东西方桥梁的文化意义上,但前火箭队友“老猫”卡蒂诺·莫布里(Cuttino Mobley)近日在接受专访时,却指出了欧陆娱乐人们认知中的巨大空白。
“人们对姚明有一点不够了解,”莫布里语气坚定地说,“那就是他能像约基奇一样传球。”
这句话仿佛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巨石,在当今篮坛,尼古拉·约基奇以其革命性的组织中锋打法重新定义了篮球位置,而莫布里的言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评估那位来自上海的巨人——他的技艺,或许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姚明的NBA生涯,始于低位巨兽的期待,2米26的身高,让他的每一次要位都成为对手的噩梦,新秀赛季,他场均仅1.7次助攻,这符合所有人对传统中锋的想象:接球,终结,或走上罚球线。
变化的迹象很快显现。
“你们只记得他勾手和扣篮,”莫布里回忆道,嘴角带着一丝“早知如此”的笑意,“但我们在训练中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防守训练时,教练总是冲我们喊‘别协防!别协防!’,因为我们一过去,球就会从你想不到的角度传到我们漏掉的投手手里,那不是普通的内线手递手,那是……带着预见性的子弹传球。”
数据为莫布里的记忆提供了冰冷的佐证,姚明职业生涯助攻率(AST%)在2008-09赛季达到巅峰的14.5%,作为一个对比,职业生涯早期的乔尔·恩比德这一数据在10%左右徘徊,而沙奎尔·奥尼尔的生涯峰值仅为12.4%,姚明的助攻数字并非爆炸性的,但这更多是受制于当时的战术体系,在杰夫·范甘迪的执教哲学中,中锋是半场进攻的终点,而非轴心,球通过姚明,是为了让他完成进攻,而不是由他发起进攻。
但姚明的大脑,却在以另一种方式运转。
“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空间感,”前火箭进攻教练迪恩·库珀曾说,“他总能感觉到哪里是空的,以及哪里即将变空。”这种天赋在高低位策应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姚明不仅有一手可靠的高位跳投,迫使对方中锋必须跟防,他更有一手丝滑的的高位策应,他能在肘区(elbow)接球,几乎不做停顿,就用一记背后击地或单手横传,找到借助掩护切向篮下的队友,这种“一触即传”(touch pass)的细腻手艺,是组织核心的标配,而非一个单纯的低位得分手。
他的传球武器库远比记忆中的丰富,除了高位策应,他在低位的“包夹阅读”更是大师级别,当对手迫于他的巨大威胁而实施双人甚至三人包夹时,姚明总能保持冷静,他会利用自己的高度从容观察局势,而不是仓促出手,他会用单手胸前传球精准找到弱侧底角的肖恩·巴蒂尔,或者用一记过顶长传引导拉夫·阿尔斯通完成快攻上篮。
这些画面,与如今我们在丹佛看到的情景何其相似,约基奇之所以无解,正源于此:你无法用包夹击败他,因为他惩罚包夹的能力历史罕见,姚明或许在传球的数量和创造性上未能达到约基奇那般天马行空的高度,但他在本质上共享着同一种篮球智商和传球基因——一种超越位置的球场视野和以个人威胁滋养全队的无私本能。
时代的桎梏是姚明传球才华未能完全绽放的主要原因,二十一世纪初的NBA,节奏缓慢,强调半场磨砺,中锋的主要职责是护框、篮板和内线得分,像克里斯·韦伯、迪瓦茨那样能策应的内线是异类,而非潮流,球队的进攻发起权牢牢掌握在控球后卫手中,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这样的锋卫摇摆人也会占据大量球权,战术手册上没有,教练的脑海里也几乎没有“让中锋作为进攻第一发起点”的选项。
姚明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终结点,这反而掩盖了他作为发起点的惊人潜力,如果他晚出生十年,在一个鼓励空间、速度和位置模糊化的篮球时代成长,他的职业生涯轨迹可能会被彻底改写,想象一下,姚明站在三分线外, surrounded by four shooters,他既可以凭借柔和的手感投射三分,又可以凭借出色的脚步和手感攻击close-out的防守者,更可以用他被低估的传球能力,指挥着整个球队的进攻流向,那将是一幅与现代篮球完美融合的图景。
老猫莫布里的提醒,因此显得格外珍贵且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对一位老队友的技术补充,更是一次对篮球历史的重新解读,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传奇的固化印象,揭示了那些被时代背景所掩盖的、超前的篮球智慧。
姚明和约基奇,两位来自不同大陆、不同时代的巨人,在篮球哲学的某个层面上,或许早已隔空握手,他们都证明了,真正的伟大不止于身高与得分,更在于那颗能够洞察全局、用传球引领团队的大脑,姚明没能成为他的时代的约基奇,不是因为能力不济,而是因为他的时代尚未准备好接受一个中锋作为真正的核心指挥官。
当约基奇用一次次匪夷所思的助攻统治赛场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另一种中锋的形态早已在休斯顿初现端倪,我们只是,看得不够仔细。
评论